賞石藝術的創作過程
- 分享到Facebook
- 推一下!
- 分享到微博
- WeChat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 LINE 給好友
賞石藝術的創作過程
原文由寶藏雜誌提供:
連結原文
藝術門類多樣,風格各異,但從總體看,藝術創作的過程大致有體驗、構思和傳達這三個階段。賞石藝術的創作也是如此,但又有自身的特點。
一、體驗——審“石”度勢,感受自然美
賞石藝術創作的體驗,是對觀賞石自然美的發現與感受。賞石藝術的創作者要審“石”度勢,尋求最佳的觀賞角度和觀賞面,並做出初步的審美判斷。
比如,從某個觀賞角度看出了“馬”的動態,有了“飛馬”的知覺認識和關於“飛馬”的創作衝動,這時原石的自然形象就轉變成審美表像。
藝術品都是以生動的形象感人的。賞石藝術品的審美形象由觀賞石、台座、配件、陳設環境等構成,在賞石藝術的創作中觀賞石本身的形象生動是基礎。
回頭鹿| 草花瑪瑙
如意錦囊| 沙漠漆
二、構思——立意命題,激發藝術美
立意命題是賞石藝術創作的第二步。構思是創作者在觀賞石自然美的激發下,通過聯想和想像,在情感的驅動下,達到人石相融、情景合一的意境狀態,創造石體形象中原本沒有的感性形象。
在構思階段,立意命題與審“石”度勢常常是交替、反復進行的。就是說,最佳觀賞角度和觀賞面的確定與構思經常是在選擇中取捨的。
藝術的魅力在於創新,尤其在於獨創性。賞石藝術的獨創性既在於審“石”度勢時的獨特視角,也在於立意命題時的別開生面。
萬年之約| 右江石
秋色賦| 三峽清江石
沙漠中盛開的玫瑰| 風淩石
三、傳達——配座賦文,物化藝術美
構思所獲得的審美意象最終要以藝術作品傳達給公眾。由於藝術作品受物化材料、使用工具和技巧的影響,藝術品與構思時的審美意象並不完全一致。
在傳達這個階段,賞石藝術與通常的藝術不一樣。比如繪畫作品是以墨和水的配合以紙為物質載體創造的,實物並不存在於畫幅之中。賞石藝術則不然,觀賞石的自然美作為賞石藝術品中最主要的外在形式,不僅存在于賞石藝術創作的體驗、構思過程之中,而且作為最主要的物化形態存在于賞石藝術品的構成之中。
這時藝術構思的審美意象通過石體、台座、配件、陳設環境和命題、賦文、演示等藝術語言,以直觀的形式——藝術作品表現,傳達給公眾。賞石藝術品也不再是原石那種自然存在的無意味的形式,而成為寄託創作者理想、觀念、情感、趣味,承載創作者才智、能力、技巧的一種藝術形式。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烏江石
敦煌史話| 大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