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有畫、畫中有詩 -話說台灣玫瑰石
- 分享到Facebook
- 推一下!
- 分享到微博
- WeChat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 LINE 給好友
臺灣島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帶上,兩板塊激烈擠壓作用產生出的能量,使得臺灣東部海底沉積物及海洋地殼物質形成了各種的岩石,各種的區域變質、火成、熱液作用造成變質岩中出現了一種相當漂亮而又吸引人們眼光的礦藏「玫瑰石」,主要分布在花蓮縣境內及海底,玫瑰石是一種俗稱,並非國際上通用的名稱,玫瑰石是由許多不同的含錳礦物所組成,在地質學上稱呼它為「富錳岩石」或「薔薇輝石」。
玫瑰石富含錳礦,表面氧化後會產生出黑色的外皮。
所以在野外找到的玫瑰石都已呈現出黑色的外貌,當玫瑰石加以研磨拋光之後,才能看出是否具有迷人的景致或漂亮的質色,而如何挑選好的玫瑰石,就得倚賴一點運氣,並不是每一顆石頭皆能磨成收藏品,因此對於玫瑰石收藏家來說,需具有相當的運氣才能獲得收藏級的精品。
至於,一顆原石的好壞往往取決於研磨拋光的師傅,再因玫瑰石的硬度十分之高,除須具備高超的研磨技巧外,還須有藝術美學的涵養,才能在研磨拋光的同時,保存石中所帶有如中國水墨或西方油彩般的山水景致。
玫瑰原石之賞玩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專以石之質色為主軸,如玉石般的通透質感或寶石般的色彩光澤,質色越佳越受到鍾愛;其二則是追求石上所呈現的紋理景致,在抽象的紋路線條中尋找出具有如大自然縮影般的景象,越是具象化的呈現越受到玩家的青睞。
然而如何欣賞質地色澤與景境則有賴玩家用心去欣賞;但若要依石質紋理去賞析所呈現出的景致,容須稍具美學的涵養,宜將氧化的黑色線條或痕跡賦予人的思維與情感,透過觀察、感受、立意將得幻化出石中的立體空間與真如大地般的景色,如詩亦如畫,視它為藝術品應是無庸置疑的。
玫瑰原石的欣賞與收藏原則一般而言, 就石之本身看起來要很自然,勻稱,石身與檯座之配合重心要正,凹凸有序,不突兀。在石之表面上應力求光滑,無裂痕與孔隙才稱得上是一顆好原石。
當然,石面裂紋形成具意義的圖樣與景色,亦頗為重要,盡量不要有大黑裂痕破壞畫面。至於,當觀賞玫瑰石時應掌握,作品是否符合景物應有的比例、層次與具想像空間感,又景色若能兼具氣韻獨特、氣勢磅礡、飄逸絕塵、耐人尋味,乃至構圖不凡等特色,才稱得上是神品。若要說到鑑賞力之養成,則非一蹴可就,平時誠宜用心鑽研石之畫冊,多觀覽名畫,親臨大自然,當會有所提升自己對玫瑰石之鑑賞能力。
臺灣玫瑰石非僅止於得以原石之姿觀賞,若深入探尋其石中的「內在美」,更是一般石頭所鮮有,不管表皮或內質,均同具斑爛色彩,更有甚者,表皮即便無景致,但切開後所呈現的內景,超逾人的想像,在它含括所有想像得到或想像不到的色塊組合,繽紛多采,將讓觀賞者一再詢問,這確定不是人為繪製的嗎?然而真的不用懷疑,玫瑰石絕對是天然的,它是造物者早在千萬年前,已繪出大地的縮影,甚至是中國山水畫家或西洋畫者的畫風,是一種多麼令人不可思議的世界珍寶!
此外,玫瑰石具有多變化的內在美景,然而,並非每顆玫瑰原石均可持以切割,切割原石的風險相當大,有賴切割師傅的經驗為斷,切割前須先由外觀去研判石質紋理與裂痕的走向,再來決定切割的方向;若是表皮黑至無法判別紋路與何處有裂痕,則須先切開一小部份來做為研判。接著選好方向後,將原石固定於鋸台之上,於鋸片角度確定後下刀,對於能否切得精品佳作,其成敗就全靠上帝與運氣。至於一片片切割,因玫瑰石礦種本是不規則的填充,每片均具不同的景色,從而也不可能切到片片典藏級石畫,如是全石均精華,那表示主人是有石緣及福份之人。
玫瑰石切片,固有色塊與紋理之組合,但因屬天然形成,從而有些未必具象到令人一目瞭然,仍必須經由人們的美學眼光去賦予它藝術的生命。尤其是,抽象或半抽象的作品,人們必須在那零亂的紋路與色塊交織組合下,具備敏銳的欣賞能力,去發現石中特色,而以去蕪存菁的美學涵養,將之聚焦成一幅完整畫面,取景不求大,不貪多,不管是多大的石片,當取其最完整精緻的畫面,只要能找出或發現最美的焦點,即可框出一幅絕妙精品;換句話說,玩石者在找出石中最美的景致過程,恰如一門發現藝術的學問,頗值玩味。切片之玫瑰石作品,最後還需倚賴適當的台座才能立起,便於觀賞。
至於,檯座的裝置除了讓作品得以站立外,其在適當得宜的造型檯座襯托下,更有讓作品加分的效果。檯座師傅在裝配時應依石片上的景象來設計樣式及大小比例相當的基座,若是石上景致可多面向欣賞,則需考慮利用包檯方式來呈現,讓包覆框架與座檯可以分離,方便換向觀看;最後在選定設計樣式後還須考慮到所要使用的材質、顏色是否與石片相配,才不會讓視覺焦點被檯座搶去風采。此外,任何石片檯座在設計上都要注意到重心是否穩固,才能避免搖晃所產生的傾倒,而毀損到作品。玫瑰石切片的檯座設計,不僅僅是在呈列石片,甚至可有保護石片的作用,所以檯座師傅在裝置設計上宜不斷的思考與創新,讓石片與檯座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諒於適當的典藏下,石、座均可成為收藏或流傳百年的古董藝術品。
玫瑰石亦可如裱褙之畫作般,以薄片石畫呈現在眾人面前,只是玫瑰石薄片與人為的畫作確有歧異不同之處,雖其造意、造象無法如人為畫作之變化與具象;但是,自然形成的天然紋理對照真實景物,介乎像與不像之間,如雲似水,花鳥動物,乃至山、林、舟、屋,潑彩神韻,令人質疑石中景物應係人為加工,否則,豈有可能如此微妙微俏之理?
然而,並不是每件切片均呈現景與物,而得以作為裱背觀賞之用;尤其是,玫瑰轉石在經過千百萬年不斷的碰撞及質變,所形成的不規則裂痕或填充進不同的礦物,有時非但無法形成美麗的山林,其深裂的黑痕或慣穿的色塊,恐將成為破壞整體畫面之瑕庛,以至於無法取出適當的景觀。因而,常有大大畫面只能取小景致之情事,令人惋惜。當然,有以為石雅何須大,所謂拳石容天下,小而美之景色也會讓人感動不已,如果把它組合成如圖十之四季景致,再裝置以適當的架框,孰敢謂其氣勢狹小呢?因此,玫瑰石片配以裱框,百變的美感,宛如女人衣裝的搭配,配得好可是令人目不暇給,精采萬分呢!在玫瑰石片的裝框裱褙盛行之今日,裱背的畫框(含卡紙、絲綢等)稍一不慎,將會分散觀賞者對石畫內容之注意力,如配置不當,更會影響或降低石畫之意境,甚至暄賓奪主,掩過石畫之光彩,因此如何將有景境的石畫,選擇搭配何種相襯的畫框與材質(如卡紙、絨布),至為重要。然而,畢竟石片之取材,景美仍重於框架之裝飾,果若石景不佳,即便配以金碧輝煌之畫框,也不可能凸顯石畫內容。因此,只有精美石片方得取出神品之自然畫作,除非再經由人為創意之藝術組裝,形成境外之意與境,超脫原石之美,否則,將難以勝出。
玫瑰石畫或有如中國山水,或有油畫、印象派畫境;乃至,抽象的圖騰,從而使用對應的裝框,始得增添石畫之美采。如黑白玫瑰石的切片,呈現出中國水墨的意境,此時,即不適以金、銀油畫框裝飾,而應配以中國風的木
框相搭,妝點出潑墨山水的意境,進一步會令觀賞人誤為是畫家的水墨作品,但當近觀觸摸之際,方才發現是「自然的石頭畫」,那種石中神奇將令人感動莫名。個人認為,畫框應可視為石畫構思的一部分,也可說是石畫主人藝術性的另一表現,裝配當與否的框對石畫加分或減分,頗值注意與思考,賞玩薄片石畫,除基本畫境之取捨外,若進一步抓住畫框間的配合,將使石畫之美與藝術家之畫作相媲美。
以上全文,僅簡略介紹花蓮玫瑰石之原石、切片檯座及薄片裱褙之觀賞、典藏與珍貴性之入門,若欲深入瞭解與研究花蓮玫瑰石之堂奧,得請石友上網及閱覽玩家之相關玫瑰石文章與石藝書籍,諒將讚嘆它是上天之奇異恩典,讓你愛上隱藏於石中百千萬年的自然石頭畫,甚於人為藝術。